一代鑄劍大師__陳天陽,生於民國二十九年,西元1940年,法號「悟靈」字「青雲」,台中縣沙鹿人,曾數度榮獲行政院文建會「民族工藝獎」是海峽兩岸唯一的民族手兵藝術冶劍師。

611.jpg  

 

    因著機緣,陳天陽15歲就讀建中時,在台北市植物園內,遇到廣東曲江溪南華寺的高僧,學習嶺南武術技藝及嶺南鑄劍巧術。在鑄劍技術,潛心強學,終為師承嶺南派鑄劍傳人。後經「北禪」吳修海恩師收為門下,為北漸派維陀門俗家弟子,潛修佛禪、武術五十餘載;在多年努力之下,不斷研究創新,以力求鋼材及造型之突破,並對於失傳民族工藝加以保存。陳天陽認為鑄劍是一套繁複的技藝學問,不只是打鐵的功夫而已,而是一門藝術。「藝」是一種修持的涵養,是由內向外的表現方式,源自於天地間的民族正氣。「術」則是方法,表現在造劍時的誠心專志、精血凝聚。

    而鑄一把好劍需五年的時間吸收日月精華,通常可成功的僅約數把而已。鑄劍的最佳時間是每年的春秋兩季,大約製作100把,鑄好要放在戶外吸收日月精華,熱脹冷縮以力消除應力約五年,通常可成功的僅數把而已。而鑄劍需具備身強體健、開闊心胸與情操的條件;在鑄劍時,也要注意本身的精神狀況、當時的氣候、不能有雜念,鑄劍前也要進行齋戒等儀式。

561.jpg   

陳老師 鑄劍 神情姿態

    劍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,不僅僅在鋒利劍身的實用面上,其所有考究而精巧的藝術配件,與形制區分之哲學意涵,更為歷代擁劍者所津津細品與貼心珍愛。因此,劍為至尊、至寶、至吉祥代表的觀念,自古至今,一直都在中華民族心中深藏,從未絲毫消褪。早在『周禮』一書中,即有以身高、地位區分佩劍規格的記載;自漢以降,貴族、百官皆有佩劍之美風;天子以劍為功勳、權位之封賞信物;武將以劍為征伐、建功之魂魄與精神;文人以劍為詠頌情志之強力素材;一般士人、百姓以劍為風雅的防身飾物;宗教家則以劍為行法、驅邪、鎮方的重要法器。不同的刀劍有不同的用途;因此,刀劍也代表了一個人的人文涵養與精神象徵。

 602.jpg  

陳老師運劍 神情

    陳天陽在民國73年以「伏魔七星劍」獲第三屆民族工藝獎,陳天陽照師父留下的劍譜,用手工以106個角度,磨出七顆星的亮度,不但實用且富藝術氣質。他隨後再以「戚家刀」獲得第五屆民族工藝獎,這位內外雙修的鑄劍藝師,也出版了「禪與秋水」、「三尺秋水」、「劍膽詩心」、「劍爐歲月」、「劍的薪傳」、「刀劍藝術與人類文明」等論劍書籍。在台中老家沙鹿區,成立「青雲鑄劍藝術文物館」,館內陳列他的作品外,也有不少長年收藏的文物,在海峽兩岸擁有高知名度,作品廣為政界人士所珍藏,前總統李登輝、陳水扁、宋楚瑜先生、李遠哲博士等人都曾前往參觀並珍藏。

 

1987年,陳天陽老師與黃善德博士、FBI總教頭Mr.李合影。

     與 台北國術會&FBI  

    陳老師少習嶺南鑄劍技藝,為台灣藝術刀劍界一代宗師;到目前為止仍是台灣以刀劍藝術,榮獲多次國家工藝競賽前三等獎之唯一得主。其創作之傳統中式刀劍,觀之華光內蘊,撫之溫潤柔暢,倍受海內外藏家珍愛,甚至已有二代傳家。生前秉持著『生存者應盡生存的力量為生存者而奉獻之』和『不能把嶺南鑄劍的技術絕傳,也不能把我所學的帶進棺材裡』鑄劍理念,為刀劍創作藝術,留下一頁傳奇。

 

   726.JPG  

    陳大師一生執著於刀劍藝術與為人處事相融合的生活哲理,他常說:「殺人的是人心,不是刀劍」,又常說:「刀者道也,劍者檢也。」要人以刀之明快省己,以劍之平衡自檢。「無圓不成規,無方不成矩,是乎方圓」,亦名規矩。明是非,知禮儀。必須學到「手中有利器,而心中無殺意,手中無刀劍,而心中有慧劍,慧劍得以斬心魔」。

    目前陳老師一手創建的『青雲鑄劍藝術館』已由次子陳嘉宏及長孫陳重智接手管理,兩人將繼續傳承陳天陽大師的鑄劍技藝及藝術精神,使陳老師生前最為重視的冶劍技術得以延續。並計劃將其一手創設的「青雲鑄劍藝術館」更名為「陳天陽鑄劍藝術紀念館」,讓世人得以品賞陳天陽先生遺世的刀劍藝術臻品,並憑弔其與傳奇的藝師行誼及令人景仰的大師精神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諦智鑄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