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品介紹:
此戚家刀是榮獲文建會第五屆國家工藝獎,能夠再出現我眼前,真的是太感動了
感謝南部藏家 Mr.李 的提供,讓我能在祖父的紀念展展出。
拍了相當多照片,驗明正身。
開箱==
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的 第五屆民族工藝獎。(卻忘了把獎杯也拿來入境)
嗯~~都與書本同樣沒錯!
握柄部分因為有點歷史性了.所以自然會有藏家本身把玩痕跡。(這才是價值)
這一把的雕刻的型制還真沒見過。
整把感覺好棒
刀刃線條優美.握感也好順暢。(因為重智有偷偷的給它耍了一會ㄦ)
祖父生前手珠.材質應該是.會沉到水裡面的"檀"。
作品材質介紹:
精選刀刃,精雕銅質劍裝,原木編縫龍鳳絲綢,日本緞帶,牛角劍飾。
戚家神刀(戚門劍)起源與故事:
戚家神刀亦稱戚門劍,按:古人尊稱長輩使用之短兵為劍。乃因「劍者檢也」,檢字去木加刃即為劍,取其檢點己身行為,明是非,知禮義,大覺大愛,敦親睦鄰之義,意即擁劍之人必然氣節高超,德望出眾謂之。明將戚繼光以此刀拒倭功成而得名其源起於中國東三省滿族之族刀,因形狀像橄欖又似菱角,亦稱橄欖刀或菱角刀。唐代武士偏愛此刀,並廣為使用,因此統稱唐刀。
時日本差官遣使來華,盡習中原文化。所學者三:一為學文,以典章與佛經為主。二學拳術,以少林拳術為尊,傳入日本時名少林唐手道,因譯音問題變成少林空手道。三學劍,即以唐刀為目標,不只學其刀法,更學其形制以及製作之法。為因其為崇日愛圓之民族,因此將唐刀刀柄反裝,使成圓弧形,並加長之以利雙手握持。
明末,倭寇來犯,明軍之兵器無法與又長又鋒利之倭刀抗衡。戚將軍於是將倭刀改良,握把向後彎回以適明兵使用,實則恢復原唐刀形制而已。在配以戚家獨創知辛酉刀法十五式,竟連敗倭兵,拯救江南百萬民眾於水火之中。此功業偉蹟一直為後人所傳頌,其使用之軍刀亦隨之流傳後世。
此刀經天陽改良,比武士刀稍短,重心適當、握感極佳,單雙手皆可操控。裝飾華美,打煉拋光精良,榮獲中華民國第五屆民族工藝獎,此刀之價值更獲肯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