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21.jpg

1. 鋼材之選擇

  中國古代鑄劍師,由於金屬不容易取得,因此在接合或柔度上比較難以發展; 甚至必須到戰場上剁下死人小腿骨與鐵炭一塊燒,以取得鈣、鏻等化學成份。時至今日,科技昌明,於材質選擇上有有較大之試驗空間,鑄劍方法亦多有突破。初期,師父教天陽冶鑄刀劍乃使用福安鐵及彈簧鋼等傳統材料;唯十多年前,與內侄即鋼鐵材料學博士陳克昌先生試驗出瑞典鋼及西德鋼,硬度及柔度上皆遠超過其他鋼材,因此,自此而後,皆使用此二鋼材為母鋼,配合其他附加之鋼材,以鑄出各類不同要求之傳古寶劍。

   

2. 鋼材之熔合與打造粗胚

  首先,須依所需劍種之不同,選擇不同比例之鋼材,加以熔化混合鍛打。以往因無溫度計,因此,必須於晚上打造,以便由火色判定溫度足否,如今已有科學儀器得以精確測出爐溫。任何時段皆能將溫度控制得宜,爐火充足後,將鋼材如揉麵團一樣來回壘打十六次,鍛成粗胚。

  a23.jpg 生火過程

a24.jpg 靜觀火侯 

 a25.jpg        粗胚打鑄

 a26.jpg  打鑄成形

 

3.第一次熱處理(一)﹝燉鋼﹞

 

  粗胚完成,趁劍身還保持熾紅之狀態下,進行第一次熱處理,又稱「燉鋼」。先準備一約三尺長,石製水槽裝滿水,然後將發紅粗胚由劍尖開始輕輕放入水中,再順勢抄水上提。『燉鋼』為劍身之第一次考驗,若鍛打時溫度不夠,或未將鋼材紋理緊密融合,或燉鋼時動作純熟度不夠,粗胚將立即彎曲或崩裂。

 

4. 第二次熱處理(二)

  經過第一次熱處理冷卻後,過濾掉不良品,為了確保劍身材質之精密度,再將劍之粗胚放在室外,接受日曬雨淋之侵蝕及熱脹冷縮大自然之淬練。如此經過五年時間,溫和得消除其『內應力』後,再重新取出擂打;若無法承受再次考驗,即丟棄不用,通過者當已初步合格。鑄劍初期因鋼材無適當存放空間,又易鏽蝕,因此依循古法,將其沉浸於山上古井之中,令其表面迅速『鈍化』以阻絕空氣。因此,得將鋼材或粗胚,儲放多年而不壞。

 

5. 銼磨及燉火 

  完成劍身之粗胚後,便進行先銼後磨之手續。通常能經過這關考驗者,約只三至五成。接著即為第二次「燉火」熱處理;將竹子打通,於竹筒裡塞滿泥巴,再將粗胚插入其中,以溫火加熱。如此,一則得以進一步消除其殘存之內應力,使『晶體微粒化』並重新組合,再則得以加強劍身之彈性。

 

6. 細部銼磨

燉火完成後,立即進行繁複的細部銼磨。首先將劍身琢磨平整,接下便是劍刃之精工細磨。劍刃之銼磨又分粗磨及細磨二步驟。

 

7.開刃

  開刃為打造劍身之最後亦為最重要之手續;一把刀劍之良瘺、好壞,開刃技巧即佔其三分之一,為鑄劍最後之畫龍點睛。天陽開刃法約有兩類:一為榮獲海峽兩岸專利之『銀劍式開刃法』,適合大刀闊斧的劈砍動作;一為『蛤嘴式開刃法』,適合切、削、割、抹等動作。

  經此過程打造出來之好劍,自然顯得光澤質樸,莊重尊貴,刃鋒犀利,揮灑輕盈,除有“形”之美,更具“意”之涵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諦智鑄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